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并为战后国际秩序打下基础,1945年2月,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城市雅尔塔举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这次会议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涉及到了当时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力量的重组。
首先,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德国纳粹势力在欧洲战场节节败退,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盟军倾斜。随着战争的推进,如何处理战后的领土问题、重建被战争摧毁的国家以及防止新的世界大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苏联军队在东欧地区势力的扩张,西方国家担心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共产主义阵营,因此迫切需要在战前就确立各自的利益范围和势力平衡。
其次,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战后对德处置:会议决定将德国分割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英、苏、法四国管理,直到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政府为止。同时,还同意了对德国的经济赔偿方案,其中一部分应直接支付给遭受纳粹侵略最为严重的国家和苏联。
-
波兰边界与政府组成:会议确定波兰的新东部边界大致沿着寇松线(Curzon Line),并将德国的东普鲁士省的部分土地划归波兰作为补偿。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虽然原则上同意成立一个包括流亡政府和国内反对派在内的联合政府,但实际上波兰的左翼势力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这为后来波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
联合国成立:会议讨论了新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宪章草案,确定了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及其拥有的否决权。这一安排旨在确保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决策权,但也埋下了未来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些矛盾隐患。
-
对日作战条件:尽管中国作为二战的重要参战国之一,但蒋介石并未受邀参加此次会议。会议决定在苏联加入太平洋战争的条件上达成一致,即“远东条款”或称“雅尔塔秘密协定”(主要是指外蒙古维持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及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口作为海军基地等)。这些条件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成为了日后中苏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雅尔塔会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其主要目的是协调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利益,并为战后的和平与安全奠定基础。然而,会议的结果并非完全公正合理,它反映了大国间的权力博弈和对小国的忽视,这也为后来的冷战格局埋下了伏笔。尽管如此,雅尔塔会议仍然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