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及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是由蒋介石亲自指挥的,他调集了约百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进攻。当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和军事顾问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等人采取了错误的战略战术,他们放弃了过去几次反“围剿”斗争中行之有效的游击战争方针,而是主张打阵地战、堡垒战,与敌人在硬碰硬的战斗中消耗实力。这种错误策略导致红军在作战中损失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处境十分危急。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实行战略性转移,即后来的长征。然而,由于仓促决策和缺乏准备,加之情报泄露,红军的突围行动被敌人察觉,国民党军队迅速集结兵力,企图将红军歼灭于赣南闽西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被迫采取迂回穿插的战术,试图摆脱敌人的包围。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且红军内部存在指挥不统一等问题,长征初期仍然遭受了一系列重大损失。例如,在湘江战役中,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此外,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也与当时的党内路线斗争有关。毛泽东等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人曾多次提出正确的建议,但由于受到排挤,他们的意见未得到采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军的作战能力。直到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才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使红军转败为胜,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综上所述,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压力——国民党军队的强大攻势,也有内部原因——党的领导层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以及党内斗争的影响。这一段曲折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都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