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1924年至1927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农民运动的兴起不仅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反抗,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旧社会制度的冲击,具有极其重要的背景意义。
首先,农民运动的兴起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矛盾激化的直接反映。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农村地区封建剥削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缺乏土地。这种尖锐的土地矛盾成为农民运动兴起的主要社会经济背景。
其次,农民运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展紧密相关。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并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农民运动的兴起,为国民革命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再者,农民运动的兴起也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一次重大冲击。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不仅掌握着经济资源,还控制着政治和文化资源。农民运动的兴起,打破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农民开始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推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
此外,农民运动的兴起还具有深远的国际背景。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也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鼓舞下进行的。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也为农民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外部条件。
综上所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的兴起,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反抗,是国民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农民运动兴起的背景意义,使其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