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这一路线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各阶层、各党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一致对外,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推动了这一进程。
首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迅速侵占,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国内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进一步激化了中日矛盾,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外部侵略压力,成为了推动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也是推动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的关键因素。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联合抗日的主张。1935年,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在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为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再者,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的成长也是推动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的内在因素。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的胜利,为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此外,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对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产生了影响。随着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及1937年意大利加入该协定,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抗日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同情和对日本的谴责,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立场。
最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建立,为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935年底,北平学生发起的“一二·九”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掀起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些运动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也为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侵略的压力、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的成长、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共同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全面抗战的路线的确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